近年来,家暴案件频繁登上社会热点,从“女子遭丈夫殴打十余年”到“孩子目睹家庭暴力造成心理创伤”,无数案例提醒我们:家庭暴力不仅是对一方的身体伤害,更是对孩子成长环境的极度破坏。
那么,当家庭中出现家暴,有孩子的情况下该如何处理?离婚后又该如何争取孩子的抚养权?本文将结合典型案件,带大家了解几个核心法律逻辑,特别是刑事量刑与抚养权裁判的关联点。
本文由广东腾业律师事务所发布,致力于用清晰的法律知识回应公众关切。
一、家暴不仅是家庭问题,更是法律问题
很多人在面对家暴时,仍然将其视为“家务事”,觉得不好报警、不好起诉。但实际上,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》,家庭暴力一旦构成轻伤或以上,就可能触发《刑法》中的故意伤害罪处理程序。
特别是近年来,司法机关对家暴案件的态度日益严肃,家暴一旦证据确凿,不仅可能导致施暴方被行政拘留、治安处罚,严重时还将被追究刑责。
对于有孩子的家庭而言,家暴更不是“私事”。孩子在暴力环境中成长,不仅可能遭受直接伤害,还极易产生心理问题。这在法院的审理中,会成为决定抚养权归属的重要因素。
二、涉及家暴的离婚案件,法院如何判抚养权?
抚养权归属问题,法院通常遵循“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”。而家暴行为,恰恰是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因素。
如果一方存在持续、严重的家暴记录(无论是对配偶还是对孩子),另一方可以据此主张获得孩子的抚养权,理由包括:
孩子与其共同生活更安全稳定;
施暴方缺乏基本的监护能力;
孩子明确表达不愿与施暴方共同生活。
现实中,法院会综合评估以下几个方面:
家暴事实是否成立,是否有警方记录、伤情鉴定等证据;
孩子的年龄、性别、成长需求;
各方经济能力与教养能力;
施暴方是否对孩子造成过直接伤害或恐惧心理。
值得注意的是,即使施暴方是经济能力较强的一方,只要构成重大不利因素,也极有可能被判决不适宜抚养。
三、刑事量刑中的几个关键点
近年来,一些因家暴导致严重伤害甚至死亡的案件,引发公众对刑事量刑标准的高度关注。我们可以简要梳理出几个在刑事审判中决定量刑的重要因素:
行为人的主观恶性与动机
故意伤害、虐待等罪名,司法机关会关注施暴人的主观动机。若证据表明其有长期蓄意施暴,或多次构成家庭暴力,量刑将从重考虑。
施暴行为的持续性与程度
一次性暴力与长期、系统性的控制和施暴,在量刑上区别极大。法院通常对持续性家暴者适用更严厉的处罚。
是否存在悔罪表现与积极赔偿
在某些案件中,施暴者主动悔罪、赔偿并获得被害方谅解,可依法从轻处理。但在家暴案中,由于后果涉及孩子成长等不可逆伤害,法院在这方面更为慎重。
对孩子造成的附带伤害是否构成加重情节
如果孩子因家暴而受伤、目睹暴力行为导致心理创伤,法院可能会认定存在“加重情节”,从而加重处罚。
四、从案例中得到的现实启示
以某地“母亲因家庭暴力报警,孩子由其单独抚养”的案件为例,法院最终支持了母亲单独抚养的请求,理由明确提及了“施暴方的暴力行为严重影响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”。在刑事部分,施暴者也被判处一年有期徒刑,缓刑二年,并强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。
这一案件提醒我们:
家暴不是“吵架”或“情绪问题”,它在法律上有明确界定;
对于有孩子的家庭,家暴将极大影响抚养权归属;
受害方应尽早留存证据、及时报警、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和孩子。
五、律师建议:及时应对,保护孩子是第一位
如果您正面临类似困境,广东腾业律师事务所建议您:
尽早保存家暴证据,包括照片、录音、报警记录、医院就诊单等;
如有孩子,应立即评估其身心健康情况,必要时寻求心理干预;
在离婚程序中主动提出抚养权主张,结合施暴方行为列明法律依据;
若家暴情节严重,及时咨询律师,考虑是否需要申请人身保护令或提起刑事控告。
在面对家暴问题时,切莫再用沉默对待暴力。孩子的成长无法重来,而法律,正是我们对抗不公最可靠的屏障。
管理员
该内容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