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多数企业看来,只要与员工依法签订了劳动合同、购买了社保、履行了基本管理义务,就算“尽到了义务”,用人关系就可以高枕无忧。然而近年来多起热点案件表明:哪怕签了劳动合同,企业负责人、HR乃至财务人员依然可能陷入民事甚至刑事纠纷。
那么,劳动合同“签了”为什么还会出问题?又有哪些风险点容易引发法律责任?本文将结合近期典型案例,聊聊企业在劳动关系管理中常见的误区,以及量刑判断中的关键逻辑。
一、签了合同≠规避全部风险:用工行为仍是核心判断要素
许多企业在遭遇仲裁或诉讼时的第一反应是:“我们签合同了,怎么还被告?”但在实际司法审理过程中,劳动合同只是用工关系的形式基础,并非免责金牌。法院与仲裁机构更看重的是“实质性劳动关系”与“用工行为的合法性”。
例如,有企业虽与员工签订了合同,但长期未足额支付工资、虚列岗位职责、随意变更岗位或压缩社保基数,最终仍被认定存在“恶意规避劳动义务”行为,被追究了赔偿责任乃至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。
二、热点案件:HR或法人刑责风险不容忽视
以近年某地“拖欠工资刑拘案”为例,公司因资金链问题,连续拖欠员工工资长达6个月,并在多次被劳动监察责令整改后仍拒不支付。最终,公司法人被刑事立案,以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起诉。
这类案件背后折射出一个关键信号:在存在主观恶意、拒不执行行政命令的前提下,企业负责人可被追究刑事责任。
企业常常忽略的一点是:只要员工能证明存在真实劳动关系、工资支付被故意克扣或长期拖延,就可能引发刑事程序。此时,“签过合同”并不能构成有效抗辩。
三、企业最容易忽视的三大用工误区
1. 劳动关系“变味”,合同却未及时调整
例如员工实际承担销售任务,但合同中岗位是“行政助理”,容易导致工伤认定、岗位绩效争议等问题。
2. “实习期”“试用期”无限延长
一些企业试图规避缴纳社保或正式录用义务,重复签署实习协议、延长试用期,属于典型违法行为。
3. 社保、个税未如实申报
即使签了合同,若未按合同标准缴纳社保和代扣代缴个税,企业仍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员工反诉追责。
四、刑事量刑判断:几个关键逻辑点企业必须了解
在刑事案件中,用工相关违法行为何时“上升”为刑事层面,以下几点尤为关键:
是否存在长期、故意的行为模式
一次性操作失误与多次违规性质不同,后者更可能构成主观故意。
是否拒不整改、无执行意愿
被行政责令仍不纠正,才有被认定为“拒不支付劳动报酬”的空间。
是否造成了严重后果(如生活困难、恶性维权)
被害人生活困难、群体维权等因素,会影响量刑建议。
是否具备能力支付但选择不支付
若企业有能力但仍恶意逃避支付,将被司法机关视为加重情节。
五、企业如何合规防范劳动纠纷及刑责风险?
广东腾业律师事务所建议:
规范劳动合同签订与岗位职责描述,做到“实质一致”;
建立用工全过程留痕机制(包括出勤记录、工资条、沟通记录等);
遇纠纷积极回应,不对抗、不逃避、不侥幸;
在用工决策前咨询法律专业机构,尤其在裁员、经济性辞退等高风险环节;
对拖欠工资、变更合同条款等行为慎之又慎,严禁形成“常态化操作”。
结语
签订劳动合同,是建立合法用工关系的起点,但绝非终点。真正决定企业法律风险的,是日常管理中是否依法依规、是否尊重员工权益、是否合规用人。
企业管理者应始终保持警觉:**用工合规不仅是成本问题,更是法律底线。防范劳动纠纷和刑事责任,需要从制度设计到执行落实的全流程管理。
管理员
该内容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