刑事律师不是“替坏人辩护”?真相可能颠覆你认知

发布时间:2025-06-30人气:0

在网络舆论中,刑事律师常常被贴上“替坏人脱罪”的标签。每当某个社会关注度极高的刑案进入审理阶段,尤其是出现“被告请了知名辩护律师”这种新闻时,评论区往往充满质疑:“为什么要帮这样的人辩护?”、“这是在挑战社会公序良俗吗?”

但如果我们真的了解刑事辩护的本质,理解刑事审判背后的法律逻辑,你会发现——刑事律师不仅不是“替坏人辩护”,他们反而是整个司法正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作为广东腾业律师事务所的一线刑辩团队,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,结合一些典型热点案件,和大家聊聊刑事量刑逻辑中的几个关键点,并解释为什么“辩护”不等于“包庇”。

一、刑事辩护的根本职责:不是“洗白”,而是“依法保障权利”

刑事案件中,无论嫌疑人是否“有罪”,在法院做出最终判决之前,其身份在法律上仍是“犯罪嫌疑人”或“被告人”,具有完整的诉讼权利。

刑事律师的职责,就是在法律框架内,为这些人提供程序保障,确保侦查机关、检察机关、法院在整个流程中依法取证、依法定罪量刑,防止冤假错案。这既是对个体权利的尊重,也是对法律正义的坚守。

我们不是为“罪行”辩护,而是为“程序”和“人权”发声。

二、量刑不是“看感觉”,而是专业考量的结果

有些案件,看起来“情节恶劣”,但法院最终的量刑结果却远低于公众预期,引发舆论不满。其实,刑事量刑并不是舆论投票的结果,而是建立在“罪责刑相适应”原则基础上的严谨司法判断。

几个核心影响量刑的因素包括:

行为动机与手段:主观恶性强不强?是否手段残忍?

后果严重性:是否造成被害人死亡、重伤,经济损失有多大?

是否自首、认罪认罚:这直接影响量刑幅度的减轻。

社会危害性与改造可能性:对未来社会是否构成威胁?

法律法定情节:如累犯、再犯、未成年人、从犯、教唆犯等角色区分。

以近年某“网红打人事件”为例,虽然事件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,但最终判决量刑主要依据的是“故意伤害”实际造成的伤情等级、是否属初犯,以及认罪态度、赔偿情况等。这与公众情绪判断常有偏差。

三、为什么“依法判刑”比“感情判刑”更重要?

在一个法治社会里,情绪不能决定刑罚,制度才是公正的保障。如果刑罚完全跟着舆论走,今天是愤怒判十年,明天是同情判缓刑,那法律就不再是“法律”,而成了变动不居的“风向标”。

而刑事律师的存在,就是要提醒所有参与者——每一位被告,无论其被指控多么严重的罪行,都有权利获得公平审判。哪怕最终被判有罪,也要确保是在法律事实和证据基础上的结果,而非社会情绪的宣泄。

四、热点案件的背后:刑辩律师与“公正量刑”之间的微妙平衡

公众常说,“这个人做了这么坏的事,为什么还能请律师?”但请别忘了,即使是我们认为“十恶不赦”的人,其判决结果也必须依法作出。如果没有律师的介入,整个刑事程序可能在压力下出现瑕疵,冤案或重刑的风险会更高。

我们办过一些案件,被告人确实触犯了刑法,但由于公安机关侦查程序瑕疵、检察院指控罪名不当、量刑建议偏离实际等问题,若无律师介入,结果很可能不公。

而我们通过合法辩护手段,比如主张“罪轻情节”、指出程序错误、引导被告认罪悔罪与赔偿,往往能让案件回归理性判断,让判决更贴近“罪责刑相适应”的法律原则。

五、结语:真正的正义,往往不是“痛快”,而是“克制”

刑事辩护,从来不是在替“坏人开脱”,而是在推动一个文明社会的法律进程。正义不应该靠情绪来实现,而应由程序和理性保障。

当你下一次看到某个刑案的律师辩护发言,不妨多一点理性与理解。因为这个社会,只有在“所有人都有权利辩护”的前提下,才真正离不开法律,也不会离开正义。


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?

0 0
标签:全部

网友评论

管理员

该内容暂无评论

局域网网友
在线客服
服务热线

服务热线

4006996669

微信咨询
无罪刑事律师_贪污罪辩护律师_深圳强奸罪律师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