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婚姻关系破裂、走到离婚这一步时,孩子的抚养权往往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。而当婚姻中出现家庭暴力的情形时,公众普遍会有这样的疑问:实施家暴的一方是否还能争得孩子的抚养权?
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出发,结合实际判例,帮你厘清这个复杂问题的判断逻辑。
一、家暴行为,会影响抚养权判定吗?
答案是肯定的。根据《民法典》及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》明确规定,法院在判定抚养权归属时,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,其中父母双方的抚养能力、教育态度以及是否存在不良行为记录(例如吸毒、酗酒、家暴)是重要判断依据。
家暴不仅是对配偶的人身伤害,更严重影响孩子的安全感、心理健康和成长环境。因此,在司法实践中,家暴行为被认为是一种明显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,法院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倾向于将孩子判给没有家暴行为的一方。
二、家暴一方是否“必然”失去抚养权?
虽然家暴行为严重影响抚养权的归属,但并不意味着家暴一方必然无法获得抚养权。是否判给该方,还需要结合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量:
家暴的对象是谁?
如果家暴行为只是针对配偶,而非直接施加于孩子,影响抚养权的力度会相对较轻。但若有证据表明孩子曾直接遭受过家暴,法院通常会严格限制家暴方接触孩子,甚至采取禁止令等保护措施。
孩子的年龄及亲子关系现状
如果孩子年纪较大,已形成稳定的生活习惯,或对家暴方仍有深厚感情,在无其他重大不利因素前提下,法院也可能尊重孩子意愿,将其判给家暴方。
家暴行为是否屡次发生或有刑事处理记录
若家暴行为已被公安机关出具告诫书、立案侦查或被法院认定为刑事犯罪,将大大降低家暴方争得抚养权的可能性。
三、孩子说想跟“家暴的一方”,法院会采纳吗?
法院在处理抚养权纠纷时,对于年满八周岁的孩子意见一般都会参考甚至采纳。但这种“采纳”是有条件的:孩子的表达必须在不受胁迫、误导或精神控制的情况下独立作出,并且法院会综合评估孩子选择的合理性。
如果孩子选择与施暴方同住,但证据表明其是在长期恐惧、依赖、控制下做出该决定,法院会优先保护孩子的长远利益,而非简单尊重表面意愿。
四、如果家暴方是经济能力更强的一方,会影响判决吗?
经济条件是抚养权考量因素之一,但绝不是唯一标准。法院更强调“有利于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”的成长环境。
因此,即使一方经济条件更好,但若其有施暴行为,法院依然有可能将抚养权判给经济条件一般、但更能给予孩子安全感与情感支持的一方。
同时,获得抚养权的一方仍有权要求对方支付抚养费,以确保孩子的基本生活和教育支出
五、家暴证据要怎么准备?
如果你正在经历或曾经经历家暴,在争夺抚养权时,建议你尽可能保留下列证据:
医疗记录(伤情诊断、照片)
报警记录、出警单
家暴报警录音或视频
居委会、妇联等组织的证明
家暴告诫书或人身安全保护令
这些证据不仅能在离婚诉讼中主张对家暴方追责,也能成为你争取孩子抚养权的重要依据。
六、结语:孩子的成长比胜负更重要
家庭暴力本身就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,带来的不仅是夫妻之间的裂痕,更可能是孩子终身的心理创伤。法院在处理抚养权时,其核心导向始终是“孩子利益最大化”。
无论你是遭受家暴的一方,还是希望孩子得到更好照顾的一方,都应将孩子的安全与健康放在最核心的位置。寻求法律支持,勇敢地捍卫孩子应得的成长环境,是每位家长应尽的责任。
管理员
该内容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