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现实生活中,家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。当事人常常面临一个棘手问题:在遭受家暴时反击,是否会构成故意伤害罪?是不是一“动手”就违法?这个问题不只是法律上的困惑,更是很多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心理负担。
一、什么是故意伤害罪?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,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。轻则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管制;重则最高可判无期徒刑。
那么,当遭遇家庭暴力时,如果反击造成施暴者受伤,是不是就“涉嫌故意伤害”了呢?答案并不绝对。
二、家暴反击,关键看“正当防卫”
《刑法》第二十条规定,正当防卫是阻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行为,为了保护本人或他人的人身权利、财产权利不受侵害而采取的必要手段,不负刑事责任。
当遭遇家暴时,受害者如果出于制止不法侵害、保障自己人身安全的目的进行反击,且防卫行为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,就属于正当防卫,不构成故意伤害罪。
案例简析:
2023年广东一宗案件中,女方长期遭受丈夫家暴,在一次被打过程中拿起木棍反击,致对方轻伤。法院经调查取证后认定其行为属于正当防卫,不负刑事责任。
这类案例在司法实践中并不少见,但是否构成正当防卫,司法机关会结合行为当时的情景、防卫的强度、持续时间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。
三、正当防卫与“防卫过当”的界限
虽然法律赋予了每个人防卫权,但并不是任何程度的反击都能被认定为正当防卫。防卫过当则有可能构成犯罪。
例如:当施暴者已经停止攻击,或者攻击明显不再具备现实威胁时,若防卫者继续实施暴力,造成严重后果,就可能构成“防卫过当”,甚至涉嫌故意伤害罪。
因此,判断的核心在于以下几点:
施暴是否仍在持续进行
防卫行为是否超出了必要限度
是否存在其他合理选择(如逃脱、报警)
四、家暴案件中正当防卫的适用难点
在司法实践中,家暴案件中的正当防卫认定并不容易,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:
证据缺失:很多家庭暴力事件发生在私密空间,缺少视频、录音等证据支持。
伤情对比反差大:受害人可能因恐惧过度反击,造成施暴者伤势严重。
社会观念影响:部分地区仍存在“家务事不好插手”的观念,导致司法干预不足。
因此,如果因反击而遭受刑事追责,建议尽快寻求专业律师帮助,收集完整证据、还原现场真相,是关键所在。
五、法律建议:遭遇家暴应如何处理?
第一时间报警,留下警情记录;
拍照、就诊,保存伤情和诊断材料;
申请人身保护令,通过法院保护自身安全;
记录证据,包括短信、录音、邻居证言等;
如有反击行为,及时咨询律师,确保在法律保护范围内维权。
结语
家暴不是“家务事”,更不是受害者的容忍义务。在法律框架下反击,是每个人保护自身权益的正当方式。但也要理性应对,合法维权。家暴反击是否构成故意伤害,关键要看是否属于正当防卫,是否掌握了合理的分寸。广东腾业律师事务所,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路1012号国信证券大厦三楼。是中国一家集团化的律师事务所,目前服务区域覆盖香港、澳门、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贵州、四川、海南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长春、黑龙江等多个城市。多名执牌超过30年的资深律师领航,带领全国1000多名执业律师与合作律师,服务了全国超10000+用户。90%+胜诉率,聚焦各类民商事纠纷及刑事案件,为境内外客户提供卓越的法律服务。请好律师,办好案件,广东腾业律师事务所。
管理员
该内容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