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:明明签了劳动合同,为什么还是会闹到仲裁甚至法院?
原因往往不在于“有没有合同”,而在于“合同签得细不细、签后落实得好不好”。
作为律师,我们在处理劳动争议案件时发现,大部分纠纷本可以在签约环节避免。下面结合案例,聊聊劳动合同签约前后最容易忽视的细节。
案例:口头承诺的“陷阱”
某互联网公司招聘时承诺“年薪30万+丰厚奖金”,但由于急于上岗,入职时未及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。三个月后,实际工资远低于承诺,员工申请仲裁。结果,仲裁只支持了劳动法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,并未采信所谓的“口头约定”。
启示:没有书面合同,承诺再动听也可能一纸空文。
一、签约前要注意什么?
确认用人单位的资质
签合同前先查清楚公司是否正规注册,有些“挂靠”或“外包”名义的公司,合同效力可能存疑。
岗位职责写清楚
不写明容易被“随意调岗”,比如技术岗突然变成销售岗。
工资和支付方式要具体
“工资面议”“薪酬结构另行通知”都是风险点。最好写清楚基本工资、奖金、补贴和发放方式。
试用期必须合法
试用期最长6个月,超过就是违法;另外,合同期和试用期必须同时写明。
二、签约后还要注意什么?
合同文本一定要留存
不要觉得公司存档就够了,一旦发生纠纷,自己手里没合同会很被动。
注意公司制度和合同的衔接
很多公司喜欢用“员工手册”来补充,但如果和合同冲突,以合同为准。
变更和续签要留痕迹
工资调整、岗位变化,都应该补充书面协议。合同到期前,记得关注续签,避免自动转为“无固定期限”。
离职手续别忽视
不论主动辞职还是被解除,最好有书面通知和确认,避免日后在经济补偿、社保缴纳上扯皮。
三、常见误区
“口头承诺等于合同”:法律上,只有书面合同最有力。
“试用期随便写”:超过法定上限,公司要承担赔偿责任。
“想解除就解除”:用人单位解除必须有合法理由,否则赔偿金难免。
结语
劳动合同不是形式,而是保障。
劳动者要在签约时多留个心眼,用人单位也要依法合规,才能减少日后的风险。
广东腾业律师事务所提醒:如果遇到复杂条款或对方坚持“先上班后签合同”,最好及时咨询专业律师,避免因一时大意而陷入漫长的纠纷。
管理员
该内容暂无评论